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之际,党委统战部积极组织学校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归国留学人员、归侨侨眷等统战人士开展专题学习。大家聚焦如何秉承优良传统,探索“三有”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如何准确把握“四有好老师”,彰显教师队伍责任担当;如何擦亮红色基因底色,矢志为党为国育人才。现将部分学习心得摘登,以期与大家共享共勉。
分享人:孙磊,俄语学院副教授,援疆教师
传承北外精神,支援边疆教育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庆祝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辛勤耕耘数十载、矢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外语人才的北外老教授亲切回信,他们在耄耋之年仍心系教育事业,无愧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总书记寄希望于老教授们,希望他们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北外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2021年9月26日,在八十周年校庆纪念大会现场,听到王书记宣读总书记给老教授们的这封回信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同时也备感光荣、备受振奋。看着在场参会的老教授们脸上洋溢着的激动而又幸福的笑容,我深受感动。时光在给他们的容颜刻划上岁月的痕迹、带来皱纹与白发的同时,更赋予了他们深邃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用精神行走的人:榜样的力量
我曾读过英语学院周燕教授主编的《用精神行走的人:记老一代北外外语教师的教育人生》一书。书中通过记录对三十位北外资深的外语教师进行的多次深度访谈,展示了这三十位教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年间(1949—1978)在北外的教学和生活的回忆。这三十位老教师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当时95岁,80岁以上的有10位。这是一部口述史,里面充满着一篇又一篇老教师们教书育人中的感人故事。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数次落泪,被老一辈教师对教学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对学生倾注的爱,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对外语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所深深感动。如周教授所言,北外的老一辈教师在平凡的教书育人中燃烧着个体的青春与生命,他们用一生的努力为祖国培养出成千上万优秀的外语工作者,为我国的涉外领域造就了无数的领军人才。他们历经生活的磨练,在最艰苦的时期也从未退缩,他们的一生是用信念和理想支撑的,他们是真正“用精神行走的人”。
北外的老教授们是北外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生命成长与教学、学术深潜的人生经历堪称后辈的榜样。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向辛勤耕耘一生的老教授们学习,学习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外语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让北外精神薪火相传。
回想十余年在北外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成长经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青年教师,我都得到了老一辈学者对我无私的帮助。他们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为钱,不图利,心无旁骛,孜孜不倦,专注地沉浸在教学和学术的世界中,活得简单、清澈。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学院就安排老教师作为“老带新”的指导教师和教学督导,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了非常细致、耐心的指导,小到一个字母的发音打磨,再到课堂教学法的探讨,对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传帮带是俄语学院的传统,更是北外的传统,每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老教师的关怀、帮助与指导,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精神的传承
2019年底,北外选派新疆对口援建教师,我主动报了名。提到新疆,大家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可能是戈壁、沙漠、雪山,这似乎与女性的柔美、柔弱格格不入,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新疆有一个著名的“冰峰五姑娘”的故事,当时为了打通南北疆的交通,自治区要修筑一条连通天山南北的公路,五位来自山东的姑娘主动请缨上冰峰,她们不畏艰难困苦,在海拔4280米的冰峰雪山上,和男人们一样,抡锤打钎、点火放炮、开山修路,民间谚语称“千年冰峰无人开,要开神仙下凡来”的天格尔峰最终被她们征服,在海拔4000多米的冰峰上,她们开出了一条公路……五位姑娘建设新疆的事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毛主席亲切地称她们为“冰峰五姑娘”。戈壁、沙漠、雪山不应该是阻挡女性建设西部的屏障,更不应该是阻碍新时代女性为西部做贡献的屏障。新疆于我而言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词汇,我父母年轻时曾赴西部援疆,我童年的一部分时光是在新疆度过的,儿时的记忆在我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内心深处对新疆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服务边疆,为边疆的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020年2月我和家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乘机飞越3000多公里经转乌鲁木齐来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来到校区之初,俄语专业只有3位青年教师,一名外籍教师,加上我与另外一名对口援建教师,一共6位老师需要承担起俄语专业4个年级的教学工作,最困难的时候每个老师的课时量达到年近400个教学课时。在这种师资严重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鼓励、互相支持,共度难关,最终在极其困难的时期保证了教学正常、有序、顺利地开展。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俄语专业一共有8位青年教师,加上4位对口援建教师,师资力量已经可以基本保障教学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2020年10月,在俄语专业面临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人员紧缺的关键时刻,我受命担任外语系副系主任兼俄语专业负责人,负责俄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工作。那时专业面临的严峻考验是青年教师的学历提升问题。当时的4名校区在编的青年教师,1名讲师,3名助教,均无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急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通过老带新、一带一的方式精准帮扶,由我和其他援建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在工作坊的框架内举办“不负韶华”系列教学研讨会暨援疆教师讲教学活动。教学研讨会就俄语教学中的重要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讨,如对“说课”,“论语言的整合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批判性思维”等进行深入的研讨,将俄语教学中前沿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传授给青年教师,并就青年教师教学中的疑惑、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指导。作为“系列教学研讨会暨援疆教师讲教学活动”的延续,举办“援疆教师示范课”“援疆教师走进青年教师课堂”“青年教师公开课”等活动,每次活动之后会有一次针对一位青年教师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教学研讨。外语系建立“听课评课”机制,听课后援疆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打磨、锤炼,使之迅速成长。在此基础上,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帮助、指导他们申报各级各类教改、科研项目,撰写教学、科研论文。青年教师从无科研项目,到目前有2个省部级项目,2个校级项目,从无教学、科研论文发表,到目前有4篇教改论文,8篇科研论文的发表,从教学比赛零获奖,到目前有两名青年教师在全国和自治区级、校级的各级各类大赛上多次获奖。
从老教授传帮带的受惠者,到传帮带传统的继承者,我始终以北外老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在艰苦时期不怕苦,肯吃苦的精神,学习他们对待教学工作毫不懈怠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们倾注在学生身上的无私的爱的精神,他们怀着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外语教育事业,为祖国、对母校献出一片赤诚。正是受这种精神的感召,内心受到极大鼓舞和激励,我和其他援疆教师和当地老师们一起奋斗在克拉玛依的土地上,一次次将援疆时间延长,为校区各个学科的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争取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
“祖国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作为一名北外人,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传承北外精神,报效祖国、感恩母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不怕艰难险阻,努力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