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之际,党委统战部积极组织学校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归国留学人员、归侨侨眷等统战人士开展专题学习。大家聚焦如何秉承优良传统,探索“三有”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如何准确把握“四有好老师”,彰显教师队伍责任担当;如何擦亮红色基因底色,矢志为党为国育人才。现将部分学习心得摘登,以期与大家共享共勉。
分享人:柯静,民进海淀区委委员、民进北外支部副主委,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高育人水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25日给我校老教授的回信令人振奋,作为北外教师我倍感光荣和自豪。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更好地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
在深入学习总书记的回信后,我感到自己工作更有动力和方向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以下是我的四点心得体会:
一、 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国家战略需求
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在给我校老教授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总书记的期许为我们的长远发展和现实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大力度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家战略需求,更是我们外语院校的努力方向。
二、 提高育人水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过硬教师队伍,大力提高育人水平是落实总书记要求、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学院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政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学院要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环境;学科建设需要补齐短板、挖掘潜力、争创一流;队伍建设既要下大力气引进高素质人才,也要立足在职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建校80年来,北外人始终遵循“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坚守“外、特、精、通”的办学理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外语人才,在外交外事、经济建设、语言文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形势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更多、更高素质的外交、外事、外宣、外经、外贸领域优秀人才。作为北外人,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砥砺奋进。
三、 发挥外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欧语学院目前设有25个语种专业,是我国欧洲非通用语种最齐全的教学科研单位。长期以来,各语种与对象国建立并保持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中欧人文交流,翻译各类书籍,组织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和新目标,我们将继续发挥外语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宣传,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要完善对外宣传的组织管理和政策把握;二是要支持师生申请和参与各类“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与项目;三是要加速完成相关课程建设和“多语种讲中国”等教材编写;四是要以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熟悉的语言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四、 加强国别区域研究,助力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加,国别区域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欧语学院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和12个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近年来积极开展工作,及时追踪形势发展,重点关注国家急需研究的课题,在《中东欧国家发展报告》蓝皮书出版和对象国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国别区域研究对科学构建战略传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权和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院将不断加强国别区域研究,深入了解对象国和对象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民生民意和价值取向,使对外传播工作更专业,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为战略传播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专业支撑,更好地发挥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