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北外统战人士热议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系列学习心得 (十)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10-27 [来源]:统战部

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之际,党委统战部积极组织学校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归国留学人员、归侨侨眷等统战人士开展专题学习。大家聚焦如何秉承优良传统,探索“三有”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如何准确把握“四有好老师”,彰显教师队伍责任担当;如何擦亮红色基因底色,矢志为党为国育人才。现将部分学习心得摘登,以期与大家共享共勉。

分享人:宋毅,北外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援疆干部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在北外喜迎八十华诞之际,习近平主席给北外老教授回信。回信内容让我想到了北外校歌和一群奠基新疆高等英语教育的北外老毕业生,退休老教授们。校歌中的“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我们勇敢地走向岗位,永远为人民服务”这句歌词充分体现了北外人秉承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展现出这群北外校友非凡的奋斗风貌。

2020年秋季学校派我赴新疆大学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前往新疆,对它的最初印象来自小时候看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出乎意料,在这个陌生之地,我接触到许多亲切的北外人。年纪最长的毕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怀着固边建疆的爱国情怀奔赴当时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进疆七十余年,他们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各民族优秀外语人才,为新疆的高等英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北外丁往道及夫人、新大于奎媛、新大洪雪青

1951年1月,北外迎来了一批特殊的青年学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和参加军事干部学校运动。这批学生随时可能根据需要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工作。1955年他们毕业时,战争已结束,这其中包括积极报名支援边疆建设的洪雪青、孙椿毓、沙广辉和曹祥慧。1965年,周总理指示新疆自治区党委在新疆大学外语系增设英语专业。洪雪青接到自治区党委调令,来到新疆大学筹建英语专业。筹备工作因“文化大革命”一度停止,1972年春季正式招生。当时系里只有三名英语教师,困难多、水平低、经验缺乏、设备简陋,连一本当代英语字典和打蜡纸的打印机都没有。他们从地下室翻出几十年前出版的英语工具书和几盘由北外加拿大藉英语教师克鲁柯夫妇录制的“农业学大寨”报告的英文磁带和“文革”前留下的两台601录音机(已经是淘汰的产品)。由于是党和人民布置的任务,在困难面前,他们决定有条件要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招。很快,他们从新疆各单位陆续调来包括曹祥慧、沙广辉、孙春毓三位北外校友的八名英语教师。大家发挥集体力量,齐心协力共克难关。他们一起学习语音、语法,集体听课、备课,研修教案,制作教具。没有教材,沙广辉自己编;没有听音室,孙春毓自己建,并设计安装有线广播和语言实验室的布线工程。语音训练阶段,一个老师上课,全体老师出动,哪里有同学在学习,哪里就有老师在辅导。农场劳动期间,老师们带领学生上午劳动,下午上课,用砖块和长木板垒起课桌,喊着“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的口号,开展互帮互学。洪雪青还借助母校北外的师资,积极推动英语学科建设。许多新大外院青年教师分批前往北外进修深造;北外的加拿大藉外教柯鲁克、伊莎白夫妇和丁往道教授分别于1980年和1990年来校给新大外语系教师讲课,为教学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新大的英语教育队伍逐步壮大起来,培养了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俄罗斯、藏等十几个民族的英语人才,新疆第一次有了少数民族的英语翻译干部。现在新疆高校和涉外部门的很多工作骨干都毕业于原新大外语系,新大外院已建成英语、俄语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130余人的师资队伍。

     

 图为沙广辉自编的英语教材

回顾历史,这些老北外毕业生秉承“永远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矢志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外语人才。他们满怀对祖国、对党的深厚感情,无私奉献,毕生践行“三牛”精神。他们是真正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并将这种精神在新大外院代代传承。如今,能够接棒在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工作,我倍感光荣,因为个人的价值只有汇入伟大的集体目标才有意义。多年来,北外举全校之力、集中优质资源持续对口支援新大外院的发展,助力其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科研与成果转化,努力打造中国外语教育共同体,为中国外语教育史写下辉煌篇章。正如习主席回信所言,北外老教授耕耘数十载,矢志不渝,推动传承了红色基因,培养了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勇敢地走向岗位,永远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