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之际,党委统战部积极组织学校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归国留学人员、归侨侨眷等统战人士开展专题学习。大家聚焦如何秉承优良传统,探索“三有”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如何准确把握“四有好老师”,彰显教师队伍责任担当;如何擦亮红色基因底色,矢志为党为国育人才。现将部分学习心得摘登,以期与大家共享共勉。
分享人:金利民,北外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英语学院教授
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代表回信,高度肯定老教授们辛勤耕耘数十载、矢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外语人才的责任担当,并为外语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教师,同时负责我校孔子学院的管理工作,我深知语言和文化的教与学对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2015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语言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文化的思想经典、价值观念、审美意趣,因此语言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教授和学习一门语言从来都不仅限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学习他者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也应该成为一个超越生活经验、理性认知母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外语人理应承担的责任。
近期,我在和同事们一起编写《英语演讲教程:理解当代中国》。在关于“脱贫攻坚”主题的单元编写过程中,我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观看了多个扶贫故事,也看到外国作者和政要对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评价,感动、自豪之余也意识到,虽然自己非常关心时事,但是对当代中国重大主题相关理念和举措的了解和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首先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国故事,毕竟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经验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对集体经验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语言是增进友谊的桥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独特而重要的途径,可以打开沟通的大门,拉进心与心的距离。纳尔逊·曼德拉曾经说: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2011年8月11日,时任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访问北外,并以《用语言搭建友谊的桥梁:青年的作用》为题发表演讲。他强调,青年人通过学习语言能够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并为深入了解其人民,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础。
2021年5月14日,学校知联会邀请前亚非学院院长冯玉培教授以“新中国的非通用语教育发展”为题做了“校史中的党史”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冯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亚非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讲述了在促进中国与亚非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友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传承人类文明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小语种”的大视野和大作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沟通民心、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共享发展成果、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语言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北外80年的历史,从俄语单一语种,到今天的101个外语语种,再加上对外汉语教学,学校一直在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教与学,促进中外人文交流,连接世界不同文明,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北外师生、校友的巨大鼓舞,更是一种鞭策,激励我们发挥优势,补足短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